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丨坚持“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

发布日期:2024-01-12    作者: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实质上就是“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历经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必将在新的起点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推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魂脉”“根脉”的重要论述,必须弄清楚搞明白“魂脉”与“根脉”为什么要结合、能不能结合、怎么样结合,亦即“魂脉”同“根脉”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性问题。

认清“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所谓“必由之路”,是指必须经过的道路,引申为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做事必须遵循的法则。“必由之路”具有排他性,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当且仅当、没有选择。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实现“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结合”,使“魂脉”与“根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任何理论和文化都是特定时空和时代条件的产物,都会打上特定时空和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基础上积淀和形成的。二者分别拥有产生和形成的特定时空背景和经济基础,前者属于西方文化,后者属于东方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异。外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本土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如果不有机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如果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隔着一条河,这就难以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也难以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文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文化基因具有稳定性、遗传性和发展性,它超越代际的制约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体现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中华文化历经万年而未曾中断,充分体现了文化基因强大的遗传功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既不能机械地否定,也不可简单地继承。为了让世界上唯一绵延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必须对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转型不是往后退而是朝前走,不是固守本土而是走向世界,不是留恋传统而是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需要树立社会主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路导航,需要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的精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元素,实现“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才能构建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厦。

洞悉“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既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时空背景不同的异质文化,那么“魂脉”同“根脉”能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呢?过去曾经出现过“古今中西之争”,其中的中西之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结合的问题。其实,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排除文化的互补性,文化的特殊性并不否定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个性并不否定文化的共性。如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一样,异质文化自身的魅力更能增强彼此的吸引力。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下三个层面上高度契合,从而为“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首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相通。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但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完全突破了地域概念,具有世界性、国际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既属于欧洲,更属于世界;既能回答世界问题,也能回答中国问题。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社会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天下为公”的人生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民贵君轻”的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等等,都是相通的。内容上的相通无疑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壁垒。

其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上相融。作为东方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作为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法上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特别注重实践的思维方法、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辩证理性的思维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实践第一、实事求是、朴素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以全面的、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和思维方法上高度契合,并在以此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形而上学的观点方面具有一致性。思维上的相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再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境上相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需要以本土的、民族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诠释和生动的表达才能深入人心、掌握群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在语境上诠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语言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深奥表达生动化、把马克思主义鸿篇巨制简洁化。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生动化和简洁化又会极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赋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语境的差异往往导致交流的隔阂和障碍,甚至产生对不同文化的歧义和误解,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境上的相恰铺平了“第二个结合”之道,架起了“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桥梁。

以伟大实践推动“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

“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既是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重大实践课题。其结合既要理清思路、提供理论支撑,又要直面实践、提供实践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强力推进“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必将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

以实践明确“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目标指向。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具有盲目性、自发性、随意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航导向。“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而完成党的中心任务。

以实践开创“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根本路径。“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既是基于党的领袖在思维层面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自觉,更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提出的实践要求和客观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实践的需要,就没有“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必要。实践提出需求,需求促成结合,这就形成了“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根本路径。“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就是在解决问题、回答课题、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中华大地和世界舞台上拓展延伸,必将开辟“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广阔前景。

以实践作为“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判断标准。“魂脉”与“根脉”是否结合了,结合的效果好不好,不能看说得怎么样,而要看做得怎么样。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结合成效的判断标准和根本尺度,要避免在口头上结合而在行动上落空的现象。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要矢志不渝地推动“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切实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

下一篇:天天学习|中南海2023年刊·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