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正文

点赞!我校自然科学领域研究项目立项及资助创新高

发布日期:2019-07-08    作者:     来源:     

   近日,从科研处获悉,2019年上半年我校教师申报的多项省级自然科学领域研究项目获准立项,并得到专项经费资助。其中,生命科学学院路致远团队申报的《沧州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科学普及专项审批,获经费资助20万元。化学与化工学院刘长霞团队申报的《壳聚糖基凝胶手性传递机理及功能化》项目和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张凤华团队申报的《基于新平均中子辐照量计算式的AGB星s-过程核合成丰度特征研究》项目同时通过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审批,各获经费资助10万元。

学校科研助力活动推进一年多以来,我校教师科研热情高涨,科研成果成倍增长。仅2019年上半年,各级各类课题申报440项,比去年同期增长130项,立项涵盖国家语委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较高层次,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飞跃。在自然科学领域,各学院凝练专业特色,推进产教融合,组建科研团队,产出了一批层次较高的研究成果。

青年教师路致远与孟德荣教授开展鸟类救护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平台打造科研“增长极”

《沧州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建设》项目以我校生物标本馆为基地,将通过系列工作打造以科研、教学、科普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服务于沧州湿地生物多样性知识科学普及及生态文建设。这是生命科学学院以生物标本馆为平台,立项通过的第二项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学普及专项。

2017年开放的生物标本馆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改进,馆藏动植物标本一万余件,藏品丰富,地域代表性鲜明,标本主要由师生野外实习、科学考察制作。它不仅是我校绿色教育的特色品牌,而且成为了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截止目前,共接待参观2万人次,申报相关课题6项。学院自2018年开展科研助力活动以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先后以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站、河北省疫源疫病监测站、鸟类环志站、生物学教学示范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博士工作站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围绕沧州沿海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微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积极申报课题项目,2018年获得省市各类课题立项26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命科学特色实验班三个学生科研团队的“豌豆蚜jun和fos基因RNAi干扰体系的建立”项目、“豌豆蚜翅型转换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qPCR分析”项目和“豌豆蚜保幼激素受体基因RNAi条件的建立”项目成功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申报,并获得资金三万元,这也是我校学生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刘长霞教授与团队成员合影

化学与化工学院:骨干带头组建团队“齐作战”

《壳聚糖基凝胶手性传递机理及功能化》项目是刘长霞老师天然产物壳聚糖改性系列研究项目之一,也是刘长霞老师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结果可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为科研骨干,刘长霞老师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21.88,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一区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被引63次,在国内外同等学科领域产生较高的影响。在寻求自身科研突破的同时,刘长霞也热心帮助学院科研团队的成长,曾多次受学院之约开展辅导讲座,对青年教师从实验设计、数据整理、论文撰写等方面做全面指导。

以骨干带团队,以团队促科研,是化学与化工学院推进科研发展的主要策略。目前,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博士5名,在读博士2名,建立了院士工作室和博士工作站,开展了产学研系列合作,目前由博士们牵头申报的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进入网评阶段。以高端人才为“领头羊”,以前沿研究为“风向标”,化学与化工学院做大做强人才优势,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完成了科学研究上“单兵作战”向“团队联合”的有效转变,实现了人才和资源的高效整合。依托“沿海区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学院组建了10余名教师参与的稳定研究团队,产出了系列高端研究成果,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批河北省科技厅课题5项,河北省人社厅人才资助课题1项,河北省高等教育自然科学重点课题1项,市级课题5项,2篇研究成果被EI收录,发表4篇三类核心期刊论文和2篇四类核心论文。在骨干和团队的带动下,从教授到青年教师,老师们乐于科研,抱团科研,真正把科研作为了教学改革和业务提升的不竭动力。

张凤华教授与课题组成员研讨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深耕专业研究模式“可持续”

《基于新平均中子辐照量计算式的AGB星s-过程核合成丰度特征研究》属于面上项目,主要研究核天体物理中与恒星演化相关的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和核合成问题。此次研究是张凤华老师继2014年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GB星中子辐照量分布及辐射s-过程核合成模型与经典模型关系的探究》顺利结项后,再次立项通过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是本次研究的基础,张凤华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感和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在专业方向上不断深入,她的可持续性系列研究为物信学院课题科研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物理学科研究理论要求高、系统性强,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多方面开展。物信学院遵循“有特色、有重点、有所为”的原则,在校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与教学论》以及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立足课程教学,深挖学科优势,凝练专业研究特色,寻求科研创新,打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物理研究所”这一科研平台,着力培育标志性、可延续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张凤华教授化学元素的恒星核合成研究项目、崔树稳博士石墨烯研究项目、胡立军博士中微子物理研究项目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学科特区上形成稳定方向和智力联合,打造了特色鲜明、依次推进、内容延续的研究集群。客座教授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活动的持续推进为学术研究不断“添柴”,本学年,物信学院教师获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科技厅自筹计划项目2项、河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河北省十三五科学规划项目1项、沧州市科技局项目5项、沧州市社科联项目5项、开云在线登录教改课题7项(其中重点2项);发表SCI论文1篇、三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四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两篇EI收到录用通知;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成果转化显现成效。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小振表示,教师科研热情的高涨、科研水平的提升,充分说明了学校开展“三层面两个一”科研助力活动初见成效。实现重大课题的突破、组建高端科研团队仍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推进科研工作中,政策是支撑,人才是基础,经费是保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支持力度,加快成熟科研团队建设力度,提高高端成果奖励力度,让真正搞科研的人从科研过程中获得快乐,从科研结果中获得收获,实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育人与科研并肩前行。

上一篇:化学与化工学院张翠华教授著作《能源新视野》获 河北省优秀科普图书奖

下一篇:国培计划(2018)河北省经典诵读教师培训项目在我校开班